时间:2025-02-21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作者:管理员点击:
美国内战之初,很多人以为战争只是走个过场、甚至有人像去剧院一样去战场看热闹;但最终战争打成美国人最惨痛的记忆。
因为大家都知道,现在大国之间的战争,最终会演变成核战争,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杀伤。而手握核按钮的大人物,大部分是要追求青史留名的,核战争对他们并无好处。
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,地球村主要冲突发生在黑海旁边的格鲁吉亚、北非的利比亚、东欧的乌克兰、中东的叙利亚与纳卡。
这些冲突热点背后的主角,基本都是土耳其与俄罗斯(另一位主角是美国)。或者直白点说,是普京与埃尔多安两位强人在扳手腕。
强人的世界,通常很难兼容。比如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,各国强人纷纷走上前台,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。当时希特勒看斯大林与罗斯福,怎么都不顺眼。斯大林看希特勒,同样也没眼缘。大家都在准备终极PK。
普京与埃尔多安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是2015年。当时叙利亚战场如火如荼,土耳其仰仗背后有北约撑腰,于11月24日击落一架俄罗斯战机。
土俄两国一度剑拔弩张,但转眼到2016年,埃尔多安与普京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。原因在于,埃尔多安在2016年遭遇了一起军方发动的政变,差点丢了命。
从那以后,埃尔多安没怎么给奥巴马与特朗普好脸色;却对普京笑脸相迎,甚至一度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,把美国气得够呛。
但埃尔多安与普京友谊的小船禁不起大风浪,很快便触礁。如今纳卡火药桶点燃,美俄博弈几近白热状态,就差如叙利亚那般赤膊上阵了。
回到2016年,埃尔多安挫败政变图谋的信息到底是不是普京提供的?目前还是个谜。即便是普京提供的,那么这些个人恩惠也不足以扭转土俄之间的利益述求。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,苏联对土耳其有
从意识形态上讲,俄罗斯信奉基督教之东正教,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之逊尼派。这两个宗教战斗属性都很强。
伊斯兰世界曾经出现的两个最强大的帝国——地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,都以逊尼派为主导。
东欧的巴尔干半岛、中东的高加索地区,都是奥斯曼帝国的疆域。而现在黑海周边大部分海岸线都被斯拉夫人占据了。
两家好斗的人当邻居,经常会有摩擦。两个意识形态具有攻击性的文明圈在一起,战争不可避免。实际上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的缠斗很早就开始了。
公元7世纪,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。随后阿拉伯帝国崛起时,就把东罗马帝国(拜占庭)的疆域挤到地中海东北,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(大致就是黑海与地中海中间的那点地方,比如今的土耳其还小)、巴尔干半岛一部分,以及地中海中的一些岛屿。
东正教的祖庭在君士坦丁堡,但是并没过几天舒心日子。先是蒙古帝国(13世纪)把欧亚大陆闹得天翻地覆。14世纪,奥斯曼帝国在小亚细亚(相当于东罗马帝国床榻边)崛起,直接要了东罗马帝国的命。1453年,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,灭了东罗马。
东正教祖庭所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收缴,改为大清真寺(凯末尔时代,为缓和与邻国的关系,也为伊斯兰世俗化大业,把大清真寺改为博物馆;前不久又被埃尔多安改回清真寺);而且
那段历史对整个东正教世界都是一段耻辱。所以现在土耳其和东正教国家,没有一个关系好的。仅凭这一点,土俄就难和解。
,进入开挂模式;从原本无险可守的东欧平原四面出击。同时他们需要一个思想旗帜,作为扩张的理由。
奥斯曼拿下君士坦丁堡之后,以为掌握了东正教命脉;没承想莫斯科逐渐成为东正教中心,沙皇成为政教合一的领袖。
随着沙俄帝国壮大(主要是趁明清换代之际,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抢占了大片领土),奥斯曼感受到了威胁,决定先下手为强,于1676年(康熙14年)入侵沙俄,试图夺取第聂伯河下游的平原(如今的乌克兰粮仓,二战时苏德打得死去活来的地方)。
最初奥斯曼帝国取得不错的战果,但后来俄罗斯反击,双方打成平局。从那时开始,俄土战争的大幕正式拉开,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,俄土战争已经打了10轮。
如果用足球比赛的逻辑看,这是屠杀。现实战场上,更是屠杀。奥斯曼帝国重蹈东罗马帝国的覆辙,越打越小,最后收缩到小亚细亚半岛,变成如今的模样。
虽然在俄罗斯历史上,彼得大帝的名气很大;但这主要源自于改革和迁都。论开疆扩土,彼得其实排不上号,而且他的军事水平也不突出。所以他虽然是御驾亲征,但却陷入奥斯曼军队的包围,丢了顿河下游领土(亚速)。
但是从第3轮之后,沙俄进入吊打奥斯曼模式。原因很简单,彼得大帝的改革,让沙俄从古老的帝国向工业化帝国转变,实力迅速增长,开始碾压奥斯曼帝国。
因为打败过拿破仑,尼古拉一世曾被吹捧为欧洲救星。他已经在前两轮的俄土战争中收获颇丰;但是到了晚年,他还想玩一把大的。
如果只有奥斯曼帝国,沙俄明显不会放在眼里。之前的历史中,是英、法、俄联手收拾奥斯曼帝国,希腊就是在英法俄三国支持下独立的。
但英法一看,沙俄这是要干掉奥斯曼、独霸东方,胃口太大,无法容忍;于是调转枪口,支持奥斯曼帝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,送给沙俄一场惨败。
为处理奥斯曼最后的肢体,协约国于1920年签署《色佛尔条约》,规定开放土耳其海峡,并将海峡置于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委员会的管理之下等。
毫无疑问,《色佛尔条约》让奥斯曼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。此时英法也在敌视苏联。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,苏联为土耳其提供军火和财政援助(救命之恩),支持土耳其人的反帝斗争,
新生的土耳其和苏联签订了《苏土友好条约》,对苏“一边倒”,又让英法坐立不安。于是英法废除《色佛尔条约》,签订《洛桑条约》和《海峡公约》,土耳其获得了完整主权和民族独立。
战略二,学瑞典与瑞士,搞中立。土耳其海峡由英、法、日、意、希、土等国组成海峡国际委员会加以管理,自由通航,不设防。这个套路很明显是借列强制衡苏联,遭到苏联的强烈反对。
为安抚苏联,土耳其与苏联签订《蒙特勒公约》(和平时期,军舰通过海峡时不得使用舰载飞机;战时,如土耳其中立,禁止任何交战国军舰通过海峡,如土耳其参战,由其决定是否允许军舰通过。),但并不能满足苏联的战略利益。
尤其是苏联和德国签署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之后,土耳其胆战心惊,生怕哪天像波兰那样被瓜分了。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叫嚣恢复罗马帝国,对土耳其虎视眈眈。
苏联西南边境的安全,严重依赖土耳其海峡,便拉土耳其去谈判,要求两国联合保护土耳其海峡的安全,其实就是让土耳其当小弟。
1939年10月,土耳其与英法签署《英国、法国和土耳其之间的互助条约》,寻求护身符。但该条约激怒了德国与意大利,也引起苏联的不满。
炮火连天的日子里,土耳其更加心惊胆战,但自己却无能为力,只能寄希望“让德国人摧毁俄国,然后又让同盟国摧毁德国”。
苏德战争初期,德国势如破竹,土耳其很高兴,利用土耳其海峡的特殊地位在经济贸易方面帮助德国;并且还经常放松对德国军舰的限制,允许它们以一定的借口或在伪装下通过黑海海峡。
直到1944年初,苏军发起战略总反攻,英美军队也开始大规模行动,土耳其的立场向盟国方面倾斜,逐渐斩断与德国的联系,并禁止德国船只通过海峡。
随后苏联随中断了与土耳其的谈判,在土耳其边境陈兵十多万,黑海舰队还举行大规模作战演习,用武力向土耳其施压。
1953年斯大林去世,苏联宣布“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”。但两国利益博弈并没因此而中断,因为土耳其充当了遏制苏(俄)的桥头堡。
如今的土耳其四面出击,从中东到东欧,那些奥斯曼与沙俄争夺过的地方,都有埃尔多安与普京掰手腕的影子,就仿佛是苏丹与沙皇的延续。
根据以色列《耶路撒冷邮报》10月3日报道,埃尔多安在立法会议上说,“耶路撒冷是我们的城市”,意指奥斯曼帝国于1516年至1917年统治着耶路撒冷。
埃尔多安说,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不得不流泪离开这座城市,仍然有可能遇到奥斯曼帝国抵抗运动的痕迹。因此,耶路撒冷是我们的城市。”
如今俄罗斯经济衰退、战略局面被动的情况下,普京都能在格鲁吉亚、乌克兰、叙利亚迅猛出击,非常果敢。
简而言之,土俄之间擦枪走火的风险系数很高。土耳其虽不是俄罗斯的对手,但它是北约一员。一旦控制不好,后果非常严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